今天:
源之“拿”的思考
来源:班主任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2-03-14 浏览次数:6267次

 高长久

快下课了,老师让同学们写课堂作业,小墨写错了字,想擦掉重写,可却发现橡皮没带热心的小梦看到了,主动把橡皮借给了小墨。小墨觉得那个橡皮特别好看,于是用完以后并未归还,而是悄悄地将橡皮塞进了口袋下课后,为了躲开小梦,小墨居然一溜烟地小梦只好去找老师帮忙要回橡皮。老师喊来小墨,询问是不是没有归还橡皮小墨先不承认,在老师的追问,才不情愿从口袋里了橡皮一边掏,还一边对小梦“还给你还给你,小气鬼”小墨虽然归还了橡皮,但他丝毫没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反而觉得小梦小气。

小墨是一位唐氏综合症宝宝,虽然情商高,但认知水平却很低有时,他并不理解一些事情的好坏对错,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他都想占为己有。事后我与小墨的妈妈进行沟通,了解小墨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得知小墨在家里也是如此和邻居小朋友玩耍,发现喜欢的东西就会拿回,邻居们都知道小墨的情况所以,每次只是找他的家人要回东西,跟他计较。正是家人和邻居小墨无限包容,形成了他这样的错误认知小墨经常“拿”东西的行为,也给家长惹出了不少的麻烦。去超市买东西时,家长一个不留神小墨拆了超市的东西吃,甚至会将玩具等物品放在口袋里带走。家长经常被堵在超市门口,很是难堪小墨也被大家指指点点,说他是“小偷”。对于智障的孩子来说,他们本就很难分清自己与他人物品界限,对“偷”与“拿”的概念更是难以理解如果家人再疏于教导,那么出现拿别人东西的现象就会在所难免

虽然小墨的家长每次都会批评、打骂孩子,将物品归还回去,但治标不治本,过不了多久,类似的情况又会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多次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但却发现孩子很难理解别人的东西不拿走的道理只是单纯觉得这个东西好看那个东西好玩,想多玩会而已,所以会将它们口袋,带回家中。作为教师,我深知小墨的这个错误行为背后的信念,所以,我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给小墨贴上“小偷”的标签,而是从根本上去改变他的这种错误认知,同时,也想慢慢改变大家对小墨这种行为的错误认知。此后,无论小墨拿了谁的东西,我询问他的第一句永远是“你很喜欢,只是想再多玩会儿,是不是?在我的理解和等待之后,孩子虽然有时也不情愿,但都能主动把东西归还回去,其实,我知道对于为什么要还回去,小墨可能还是一知半解于是,在大课间的时候,我经常带着小墨在操场上散步,跟他一起看自己编的绘本故事——《不乱拿别人的东西》,让他慢慢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东西,都不希望被别人拿走,强行别人东西,会伤害、影响到他人,这种行为很不受人欢迎由于智力障碍,小墨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很差,所以,干预过程十分艰难,小墨的行为也时好时坏,经常反复。因此,后来的绘本课程中,我又加入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小墨在了解绘本内容的基础上,把它们演出来,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和会那些道理。在一次表演中,别人拿走了小墨的东西,他伤心得不得了,从那以后,他才真正懂得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

智力障碍给特殊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阻碍,他们学习、掌握的速度都很慢,以至于很多家长会认为他们根本学不会,或者懂不了,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是选择宽容,就是选择放弃,但恰恰是这些做法,让智力障碍孩子的问题行为更多,也更难纠正。作为残疾孩子的教育者,我们要积极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会辨识哪些是无辜行为,需要我们去训练,哪些是错误行为,需要我们去引导。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我们急着批评和指责,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去打骂,而是要弄清这个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给到孩子真正的帮助,让积极的行为不断出现,并形成习惯小墨的例子告诉我们,强制惩罚也许当下会有效,但是它们绝对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尊重、理解和支持才是激起孩子自我改变的强大动力才是让他们的不良行为彻底消失的根本所在。希望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积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从根本上去助力孩子的成长。


Copyright © 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职教园区(昌明街北首) 联系电话: 学生入学咨询:0552-3286585 (教务处); 总务处:0552-3286587 团队:0552-3286586 工会:0552-3286588 其他工作请拨打:0552-4111159、4113234 (办公室) 客服QQ:381989841 管理员邮箱: 381989841@QQ.com
备案编号:皖ICP备12020462号
访问量统计:64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328号